天长市建国七年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2013-06-05 1177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一、文化机构设置
1、文化行政机构设置
1949年3月—1952年,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姚宗汉任科长,周一纯为科员。
1953年—1955年,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周乃文任科长,周一纯任副科长。
1956年文教分设,成立文化科,周一纯、陈永潮任副科长。
2、文化馆设置
1950年,建立炳辉县人民文化馆。馆址设于老公园内图书馆楼中,有工作人员6人。
文化馆历任负责人:
1950年10月—1951年,姚宗汉任馆长,何孝充任副馆长。
1951年—1952年,黄箴任馆长。
1952年—1954年,闵干任馆长。
1954年—1956年,黄箴任馆长。
3、文化站设置
1949年建立汊涧镇文化站
1949年建立秦栏镇文化站
1949年建立金集乡文化站
1949年建立石梁乡文化站
1950年建立铜城镇文化站
1952年建立铜城区文化站
1952年建立汊涧区文化站
1952年建立秦仁区文化站
1952年建立金集区文化站
1956年建立城关区文化站
1956年建立天长镇文化站
1956年建立郑集乡文化站
文化站的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隶属文化馆。
二、文艺队伍
1、县扬剧团
1951年,县人民政府将民间职业剧团“共和班”改编为“炳辉县维扬戏改进剧团”,集体性质,演职员40人。同年11月份,赴合肥参加“皖北文代大会”,演出主要剧目《济公传》、《孟丽君》、《樊梨花》等,并配合“三反”运动,编演了现代戏《糖衣炮弹》、《跳出迷魂阵》。1954年参加华东汇演,与江苏省扬剧团同台演出《挑女婿》。1955年,更名为“炳辉县扬剧团”。
剧团历任负责人:
1951年,王建民任团长。
1952年,王建民任团委主任,张富荣任团长,陈方堃任副团长。
1953年—1954年,王建民任团长,陈方堃任副团长。
1955年,黄君兆任团委主任,陈宏杏任团长,陈悦本任副团长。
1956年,陈永潮任指导员,王万全任团长,陈佩霞、张富荣、倪桂荣任副团长。
2、民间职业剧团
建国初,各乡镇均有农民剧团或文艺演出队,县城有炳辉剧团、工人剧团、青工剧团、民兵剧团等,均为业余性质。1956年全县有业余剧团104个。
建国以后,本县上演的主要剧目有:《济公传》、《孟丽君》、《樊梨花》、《桃花女》、《瓦车蓬》、《恩仇记》、《窦娥冤》、《郑小姣》、《秦雪梅》、《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
建国初,各剧团除上演传统戏外,配合“三反”运动,还上演现代戏《好娘》、《血泪仇》、《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擦亮眼睛》、《刘胡兰》、《布谷鸟又叫了》等。
三、演出场所
建国初,本县无正规剧场,乡村演出时由村民集方桌于广场上搭建临时戏台。县城演戏多在后寺大殿(老市政府地址)。
老剧场
1951年,县维扬戏剧团在前寺旧基上用毛竹芦席搭建了简易剧场,观众自带板凳。1958年建电影院撤除。
四、电影放映
建国初,天长无电影放映队伍。安徽省电影教育工作队26队、29队及中苏友好协会电影放映队来本县县城和汊涧、铜城二镇作短期巡回放映。最早放映的黑白片为《翠岗红旗》、《钢铁战士》、《白毛女》等。
1955年,安徽省文化局流动电影放映队26队、29队、178队划交天长。
1955年,放映单位2个,工作人员6人,放映场次438场,受教育人数357420人次。
1956年7月,安徽省炳辉县放映队26队队长杨朝卿,29队队长朱忠恕,178队队长王邦金。
五、图书阅览
建国后,图书馆归文化馆管理,为文化馆图书室,逐年置办图书、设施,渐有发展。
六、文化活动
1954年,天长谕兴草庙山民歌手娄丽红在安徽省民歌汇演中演唱天长民歌《刮地风》得一等奖,获金质奖章一枚。
1956年,天长女歌手宗玉兰在安徽省民间歌舞比赛中演唱天长民歌《格登台》、《黄花子》、《打对子》获一等奖。
1956年,天长女歌手庄凤英在安徽省民间歌舞比赛中演唱天长民歌《水斗》获一等奖。
1956年,在农村广泛掀起以农业合作化为基础,以建立农村俱乐部为中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基层俱乐部。全县共建俱乐部452个,文艺小组333个。
1956年3月,举行全县群众业余文艺观摩会演。
1956年12月,举行全县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七、国拔文化经费
1953年,7800元。
1954年,8699元。
1955年,8890元。
1956年,10342元。
经过2012年11月2日下午专题会议讨论修正。
下一篇:天长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工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