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天长孝文化》

2013-06-05 3795

民俗《天长孝文化》
      天长孝文化源于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
      朱寿昌(1010—1080),宋天长人,《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元代郭居敬根据朱寿昌等孝行故事,编著了《二十四孝》一书。书中许多故事都是民间传说,而朱寿昌千里弃官寻母是真人真事,并有传略记载。“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割股疗亲”、“卧冰求鲤”、“尝粪忧心”、“涌泉跃鲤”、“哭竹生笋”、“恣蚊饱血”等已不可行,而朱寿昌的孝行却影响了几代人。
      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大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精诚所致,朱寿昌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寻到生母,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诏令官复原职。
      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名公巨卿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美。
      朱昌寿弃官寻母一事,历代广为流传。
      宋代建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嘉靖年间,建孝子祠。
      天长现存朱孝子墓,“圣旨”碑,千年古柏“孝子树”,二贤堂。


上一篇: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美术《天官画》

下一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_《甘露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