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_《天官画》
2013-06-05 3619
天 官 画
一、项目简介
天长“天官画”东晋中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1600多年来,天长“天官画”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传承,相继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风格,具有自已独有的特点。
1、天官画(天长民间艺人称该现种为匠笔画),画材为白棉布和宣纸,人物造型有传承画谱,形式上有大色画、小色画、墨色画之分。
2、画法上,一是吸取工笔画技法(勾线),二是兼蓄木版年画的通俗风格和技法(平涂法),三是吸收佛、道两教绘画的色彩(单元色为主),四是吸纳历代壁画的画风,极富装饰味,深受大众所喜爱。
3、形式上,有天官像、堂神、五堂、三堂。除此还有赐福天官、招财天官、消灾天官、太平天官、送子天官、进宝天官、镇宅天官、水上天官等数十种,仅招财天官的题材又分出许多种类,如监察财神、镇宅财神、聚宝财神、金鞭财神、三路财神、九路财神、水路财神等。
4、内容上,主要宣扬人间真、善、美,反映百姓祈盼平安、吉祥、富裕、幸福的心灵诉求。天长“天官画”广泛应用于居家悬挂、门市开张、新居落成、车辆出行、渔船出航、生儿育女、堂会续家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广大民众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
天长“天官画”对于我国民间绘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历史渊源
追根溯源,《天官画》结缘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尧(帝尧)。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并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米道(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
道教早期尊奉“三官大帝”为三位天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历代神仙通鉴》:天官、尧也,地官、舜也,水官、禹也。尧定天时,以齐七政,故为天官;舜画十二州,以安百姓,故为地官;禹治洪水,以奠区民,故为水官。天官唐尧为上元一品大帝,地官虞舜为中元二品大帝,水官大禹为下元三品大帝。
道教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遍布道教场所,所有道观均供祀着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三官大帝”像。
东晋时期,天长道教十分盛行,道观遍布乡野。
嘉靖《天长县志》介绍:“天长实振古战争之邑”,地处“江广闽浙四省、苏松常镇四府往来必由之道”。天长境内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春秋后期(公元前518年)由“卑梁之衅”引起的吴楚之战和东晋时期(公元379年)发生的“三阿之战”闻名于世(详见《古天长三大战争考》)。
饱受战争之苦的天长先民们,寻求精神寄托,普遍信奉道教,常去道观祭拜“三官大帝”,企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尤其是以虔诚之心顶礼膜拜赐福天官唐尧,期盼“天官大帝”把美好的幸福生活赐予自已和家人。由于唐尧出生于天长,所以天长民间艺人按照道观里的“天官大帝”唐尧人物造型,临摹“天官像”供乡民们家中供奉,因此天长“天官像(画)”开始广泛流行。据明嘉靖《天长县志》、清康熙《天长县志》同治《天长县志》记载,到明清时期天长境内供奉天官大帝像的道观仍有16处。
三、项目说明
分布区域
天长天官画分布于全国各地,盛传于天长市境内以及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一带。
天长“天官画”兴盛于唐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国24年春节,时任天长县长的陶俊曾召集天长及周边地区的画师举行过一次天官画比赛,最后天长的张杏魁夺得第一。据调查凤阳王德鑫、灵璧尹玉麟、孙淮宾等老艺人口述:当年,天长的“天官画”和凤阳的“凤画”、灵璧的“钟馗画”非常有名,是安徽的三大民间画。《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4月03日第七版)载文:前清时候,江淮两岸有这种说法:“皖北有三绝:凤阳凤画、天长天官、灵璧灵判。”2006年1月20日的《安徽日报•休闲周刊》则将它们称为“安徽民间艺术‘三绝’”。
经考证,天长“天官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东晋中期——南北朝时期,天长“天官画”的主题就是“天官大帝”——唐尧(帝尧)像。
第二阶段:17世纪60年代——18世纪末。天长“天官画”的主题以为民造福的历史人物肖像画为主,如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王永吉“王天官”。每幅画仅画一个天官人物和一个侍从。
第三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天长“天官画”的主题将当朝皇帝、传说中的神仙、历史名人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天长“天官画”的主题为神仙神话传说人物,主题规范,人物定性,按传承画谱作画。
基本内容
天长“天官画”的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汉门、吊挂、门画、窗画、灶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天官像、神仙佛像。
不同的历史时期,主题内容有所变化。
东晋中期——南北朝时期,天长“天官画”的主题就是“天官大帝”——唐尧(帝尧)像。
17世纪60年代——18世纪末。天长“天官画”的主题以为民造福的王永吉(王天官)肖像画为主。每幅画上画一个王天官的人物像和一个侍从。典型的代表作是距今200多年现存江苏高邮市菱塘镇南商业街曾天俊家的天官画。
19世纪——20世纪初。天长“天官画”的主题将当朝皇帝、传说中的神仙、历史名人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距今80多年现存万寿镇汊河村王立成处的由王鸿池先生作于1925年左右的天官画——船民神轴。该画为宣纸小色画,线条贴金。主题人物:第一层面居中为万岁牌,两侧是东岳神、七公、都天、大王;第二层面居中为九郎,两侧是天曹刘公、娘娘、玉士、王令官;第三层面为五位君王;第四层面为神医华佗;第五层面居中为包公,两侧是八大朝神。
改革开放后:天长“天官画”的主题为神仙神话人物,主题规范,人物定性,按传承画谱作画。如天长万寿王知涧20世纪60年代作的天官画——堂神(百家用),画中人物为东岳神主、火星、天曹刘公、圈神、文昌、二郎、牛栏、大王、晏公、财神、占坛、七公、娘娘、痘神、都天、城隍,吊挂为封神榜人物;天长界牌唐少南作的天官画——堂神(陆地用),画中人物为东岳神主、娘娘、祖先、五岳神、龙船,吊挂人物为唐僧取经、刘全敬瓜、魏征斩老龙、唐王游地府;天长万寿王立成作的天官画——五堂,画中人物为佛祖、观音、关公、娘娘、财神,陪对为八仙;芦龙黄杏林作的天官画——三堂,画中人物为观音、关公(文武帝君)、财神,陪对为八仙;天长杨村郑业琪作的天官画——堂神(创新),108个人物,第一层面玉皇大帝,两侧雷公、二郎;第二层面东岳神,两侧张、康二相;第三层面占坛,两侧张仙、娘娘;第四层面晏公,两侧七公、大王;第五层面五岳神。
相关器具及其制品
材料工具
1、熟宣纸:天官画属匠笔重彩画范畴,故用熟宣纸作画,上色不会润。用生宣需要经过胶矾处理,艺人口诀:“胶三、矾七、十宣”。
2、白棉布:选择无毛头的白棉布,有毛头需要经抛光处理。
3、颜料:现在选择国画颜料。老艺人说,以前作画的颜料是红、绿、蓝等各色粉块(矿物质颜料),需加水、骨胶擂制,沉淀后用上部色浆。
4、墨汁:墨需选择书画专用墨,并经砚台人工研磨。
5、画笔:选用精制羊毫或狼毫毛笔,以兼毫为佳。细笔勾骨线,中楷笔画色彩,一色一笔,确保笔毫颜料纯净,使画面更洁净。
6、画谱:师传天官画人物画谱约500种。
7、装裱工具:棕刷、羊毛排刷、切刀、滚木、喷壶等,用于天官画装裱。
传承谱系
天长天官画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两种形式,历代都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如清代的徐恒、袁甲飞、王鸿池、黄卫君,民国时期的王知涧、唐少南、徐海珍,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立成、张永朝、郑业琪、王荣龙、唐春喜等。
代表性传承人
徐恒,出生不详,已逝,无从考证。
袁甲飞,出生不详,已逝,无从考证。
王鸿池,1905年生,万寿汊河人,已逝。王鸿池师从徐恒,授徒3人(汊涧徐海珍、界牌唐少南、儿子王知涧)。
黄卫君,994年生,芦龙人,已逝。黄卫君师从袁甲飞,授徒1人(孙子黄杏林),现无作品留存。
王知涧,1925年生,万寿汊河人,已逝。王知涧16岁学艺,师从父亲王鸿池,授徒1人(儿子王立成)。
徐海珍,1919年生,汊涧人,已逝。徐海珍师从王鸿池,授徒1人(杨村郑业琪)。
唐少南,1923年生,仁和集镇桃园村河南队人(2011年已去逝)。唐少南师从王鸿池、黄卫君,授徒2人(界牌张永朝、芦龙的侄儿唐来善)。
黄杏林,1938年生,芦龙人。黄杏林15岁学艺,师从祖父黄卫君,未带徒(2012年已改行)。
王立成,1968年生,初中文化,万寿汊河人。王立成18岁学艺,师从父亲王知涧,授徒2人(儿子王飞、乔田八面村俞开坤)。
郑业琪,1942年生,初中文化,杨村镇人。郑业琪师从徐海珍,授徒1 人(孙子郑经斌)。
张永朝,1966年生,小学文化,仁和集镇(原界牌)东风村何集队人。张永朝16岁学艺,师从唐少南,授徒1人(儿子张玉根)。
王荣龙,1949年生,初中文化,冶山镇关塘社区人,师从其父王良金。
四、项目论证
基本特征
一千六百多年来,天长“天官画”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代代相传又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风格,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天官图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其画种为匠笔画(天长民间称谓),画材为白棉布和宣纸,人物造型有传承画谱,形式上有大色画、小色画、墨色画之分。
2、画法上,一是吸取工笔画技法(勾线),二是兼蓄木版年画的通俗风格和技法(平涂法),三是吸收佛、道两教绘画的色彩(单元色为主),四是吸纳历代壁画的画风,极富装饰味,深受大众所喜爱。
重要价值
天长“天官画”主要宣扬人间真、善、美,反映百姓祈盼平安、吉祥、富裕、幸福的心灵诉求。天长“天官画”广泛应用于居家悬挂、门市开张、新居落成、车辆出行、渔船出航、生儿育女、堂会续家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广大民众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
天长“天官画”,对于我国的民间绘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长“天官画”,主题鲜明,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天长“天官画”目前流传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部分省市的部分地区,制版印成挂历、年历、年画可大批量的流传到各地。同时,还可创新制成壁挂、花瓶等家庭装饰工艺品。
濒危状况
极左时期,天长“天官画”衰落了。由于全社会高喊“越穷越革命”,表达天官赐福、求财心愿的“天官画”自然成了“四旧”之一,被划入“横扫”、“破除”之列。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师们还被扣上“搞封建迷信”的罪名,戴上“牛鬼蛇神”的帽子,有的被游街批斗,有的被关押。幸运的是,天长“天官画”画谱和少量珍品被偷偷地保存了下来。
天长“天官画”创作断档十多年,尽管70年代后期有所恢复,但从艺人员大多改行,留下的一部分都是业余作画。
一批早年有影响的画师大都谢世。目前,天长“天官画”传承按年龄计,70岁以上者2人,50岁以上者1人,50岁以下者7人。近年来,虽有部分人学习天官画,但大多出于生计半途而废或无章法随意作画。
天长“天官画”技艺玄深,艺术传承需要较长的周期,如不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并开展相应的创研活动,就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天长“天官画”资料保存(天官画代表作品和画谱)与天官画本身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但目前保护环境、保护条件均差,硬件设施几乎为零。急需经费和设施,对天官画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抢救性保存。
五、项目管理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天长“天官画”被列入天长市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见天长市人民政府文件天政[2008]33号)。
2、天长市专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特别强调对天官画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对天官画艺人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成立了“天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天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天官画”的保护问题。
4、成立“天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拔付了专项经费,抽调专人开展“天官画”的普查工作。目前已基本掌握“天官画”分布情况、流传区域、传承体系、代表作品、传承人情况。并召集“天官画”传承人召开了座谈研讨会,专门研讨论证了天官画的历史渊源、天官画的发展过程、天官画的传承体系、天官画的画种和技艺。
5、编制完成了天长“天官画”传承体系表、传承人档案、现存作品名录。
六、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天官画作品
2、天官画画谱
3、保护中老年天官画艺人
2008 调查保护老艺人,收集、整理、研究天官画艺术的相关资料及失传的技艺。
2009 定期举办天官画艺术培训班 、作品展览,宣传、保护、传承天官画艺术
2010 建立天官画及传人数据库,收集、采集现存天官画、天官画传承人的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
2011 建立天官画艺术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发展天官画艺术。
2012 建立天官画艺术展览馆 收藏、保护天官画艺术及有关资料
注:上述计划跨年度交叉实施
保障措施
1、计划内容:
(1)制定保护政策:
天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和传承政策,对天官画艺人给予保护和扶持。
(2)资源调查:
近年来,天长市文化局曾对散布在全国各地及天长境内的天官画艺人进行较为全面的普查,建立了传承体系,为今后天官画艺术创作活动的积极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人才保护:
采取国家与地方两级保护方式,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拔款,提供天官画艺人的生活津贴费用。
(4)人才培养:
建立“天长市天官画艺术学校”。分设初级班和高级班,吸收对天官画感兴趣的青少年入学。
在全市中小学的美术课中插入一些天官画艺术的内容,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对天官画的兴趣。
(5)开发利用
建立天官画创作基地和产业基地,开发市场需求产品。
2、计划实施步骤
天官画保护传承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有关天官画艺术的资料及目前天官画艺人的现状等,制定相关的保护传承政策上报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审批。
第二阶段:申请天官画艺术保护传承经费,分步进行天官画保护传承计划的实施。
第三阶段:逐步建立天官画艺术保护传承机制。
上一篇: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_《甘露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