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天长民歌》

2013-06-05 1554

传统音乐《天长民歌》

天长民歌大都和苏南、苏北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长期以来,经过天长民间歌手的演唱,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风格。历史上,天长民歌曾一度十分繁荣,众多的歌手、乐队活跃在四乡八镇,深受群众喜爱

天长民歌代表曲目有《鲜花调》《刮地风》《打对子》《道情》《杨柳青》《黄花子》等。

表演形式有“三句半”“七字韵““传字”“打驴蒿”“剪纸灯”“麻姐”“鸭蛋号子”等多种衬字叠词,唱法有独唱、对唱、合唱、和唱等。

天长民歌特点是音域窄、节奏舒缓,人人能上口,粗中不失细腻,兼有苏北民歌和江南小调的风采。由于歌词创作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者和对歌者要即兴出题和对答,不希望在调上多变化,力求简单易套,因此音乐结构上大都是单乐句的多次反复构成一段。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和符号记录,大都唱后即忘。例如秧歌小调一般都是根据当时场景及情感需要任意装词,唱后即忘,再唱时则异。

1954,草庙山民间女歌手娄丽红在安徽省民歌会演中演唱《刮地风》得一等奖,获金质奖章一枚。1956,在安徽省民间歌舞比赛中,女歌手宋玉兰演唱《格登台》《黄花子》《打对子》获一等奖;庄凤英演唱《水斗》获一等奖。两首天长民歌编入《安徽民歌集》。1958,天长女民歌手雍桂兰参加安徽省民歌会演获演出奖。

天长民歌(20)入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


上一篇: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天长方言》

下一篇: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铜城月饼》